2月初,我国出口巴基斯坦的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产后正式交付,标志着“华龙一号”海外首个项目全面建成。核电站无疑是大国重器的重要代表。按照专家测算,出口一个核电站,经济效益相当于出口100万辆新能源汽车。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从引进、研发再到出海,悄然之间,中国越来越接近“核电强国”。
今天是2月8日,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子,却被许多秦山核电站人视为中国核电的“生日”,而这一切都与半个世纪前诞生的“七二八工程”有关。
正是它,开启了我国铸剑为犁、和平利用核能的新纪元,也是它,推动浙江成为核电大省。今天,让我们重回拓荒年代,一起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
一
“七二八工程”,落地在浙江,起因却在上海。
1970年前后,世界出现石油危机,美、苏、英、法等核能先进国家早已进入核电开发高潮,而我国仍高度依赖火电,受困于能源问题。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开三停四”成为常态,新办工厂甚至不敢开工,严重影响生产发展。
作为共和国的大管家,周恩来总理比谁都清楚,能源短缺已到了火烧眉毛的程度。靠华北煤炭供给,沉重的运输压力将使铁路动脉不堪负担,靠西南水力发电,更是远水难解近渴。
1970年2月初,他在听取上海市工作汇报时指出:“从长远来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地区用电问题,要靠核电。”2月8日,上海市传达了周总理极速体育app_极速体育直播-平台*官网:发展核电的指示精神并研究了落实措施,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工程因而得名“七二八工程”。
从此,“七二八”不再是一个简单代号,而成为了中国核电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符号。
“七二八工程”批复文件 图源:央视纪录片《国家记忆》
虽然,周总理没有看到工程的真正落地,但他在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在方针政策上为我国核电事业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七二八”已经成为他念兹在兹的一组数字。
纪录片《国家记忆》里就有这样一处感人细节:1974年3月31日,彭士禄、缪鸿兴、赵嘉瑞等“七二八工程”核心筹备人员,带着核电站模型和一叠图纸,走进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当时还没有投影设备,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图纸内容,一行人把图纸往地上一铺,席地而跪讲了起来。此时,周总理赶紧喊服务员搬来凳子,还开玩笑说:“你们要比我活得长一点,你们以后的任务要极速体育app_极速体育直播-平台*官网。”
当时,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已十分糟糕。正是这一天,周总理拍板通过“七二八工程”设计方案,还决定在那样一个艰苦时期划拨6.3亿元专用资金。
据《周恩来百周年纪念论文集》不完全统计,1970年至1976年间,他前后6次直接开会指导“七二八工程”。缪鸿兴至今记忆犹新:“直到现在,我也忘不了那个困难年代里,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核电站事业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
如今,原子核内的链式反应,已催生一系列技术应用,推动一批学科发展。周总理生前提出的促进核能和平利用,造福全人类的夙愿正在稳步实现。
如今的秦山核电基地
二
带着周总理最后的嘱托,“七二八工程”如同初生婴儿,蹒跚起步,后又历经多次争论、几经浮沉、遍寻厂址,终于,在1982年落地东海之滨的嘉兴海盐秦山。
2000多年前,始皇帝东巡至此观海,命李斯刻碑立山,以颂功德。这里,正是后来家喻户晓的秦山核电站所在地。
秦山核电站建前原始风貌
“轰,轰,轰!”开山炮震得山海变色,野鸟惊飞。然而,在中国核电人的前路上还有无数的险阻关卡。正如《三体》中的情节,两粒小小的质子,锁住了科技发展的进程。当时,我国核电事业刚起步,“开荒之作”面临着国外技术和经济的双重封锁。
例如,反应堆安全壳的设计,因为技术封锁,为搞懂设计原理,设计师只得盯着微缩胶片研究了两年,前后翻阅100多座核电站的资料。试验时缺少卷扬机等机械,工人们硬是凭双手将数十米长的钢束在孔道中拉进拉出,全凭人力完成了试验。
工程运算要倚仗大型计算机。然而,当时全上海只有郊区的嘉定计算所里有一台勉强可用的设备。为争取时间,设计师们主动24小时倒班,轮流上机、轮流休息,不管白天黑夜都不让机器空着。城郊公路上,蹬自行车飞驰的身影,成为他们的最美芳华。
建设中的秦山核电站
国外的傲慢与偏见,也时时刻刻刺激着大家的心。
就拿关键设备的焊接技术来说,起初,一家外国企业答应以10万美元的价格提供焊接技术手册,然而该企业所在国政府却又提出两个“附加条件”:第一,使用这种焊接技术,必须向该国报备;第二,焊接时,要有该国专家现场监督。
为此,秦山核电站总设计师欧阳予亲自披挂上阵,联合著名焊接专家潘际銮,半年内拿下这项技术,并把省下的10万美元用于各项自主技术攻关。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秦山核电站共有200多个主辅系统,有设备2.4万台件、仪表和控制屏台1.76万台套、阀门1.17万只、管线160多公里、电缆1100多公里,每一个零件上都镌刻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生基因。
面壁十年图破壁,成如容易却艰辛。凭着不服输、不畏难的劲头,靠着“凡是中国自己能干的都自己干”的决心,秦山核电站抵御住挑战,从封锁圈中突围。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那一刻,主控室的欢呼沸腾也向世界宣告,中国大陆核电翻开崭新一页,“国之光荣”从此扬帆远航。
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成功
三
如今,秦山核电站还入选了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名录。从文化遗产感悟精神力量,细数“七二八工程”留下的财富,最显眼的关键词还数“家国情怀”。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秦山核电站的建设者,大多参加过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的研制工程,这是一支以身许国的“王牌军”。对于他们来说,“戈壁滩上献青春,献完青春献子孙”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
1982年,秦山核电最早一辈核工业人在海盐县城南门桥合影
一位秦山核电站建设亲历者向笔者感慨:“我们都是没有故乡的人,但整个祖国都是我们的故乡。祖国需要我们去哪,我们就去哪!”
建设期间,当地百姓抱着为国家作贡献的朴素心愿,腾出本就不宽裕的住房,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海盐还把当时全县接待能力最强、条件最好的县政府招待所优先让了出来,作为秦山核电站工程的临时办公场所,并腾空仓库给核电厂职工当食堂。
“大气如海、淳朴似盐”也是海盐老百姓和核电人甘苦与共、一起凝华的精神结晶。同吃同住同劳动,这种感情一直传承至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将海盐与核电阐述为同一个“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
许身国威壮山河。2月8日是中国核电发展的起点纪念,同样也承载着核电人的光荣与梦想。
被誉为“国之光荣”的秦山核电站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回望“七二八工程”的建设历程,正是一段强核报国、创新奉献之路。
梦开始的地方还在引领新的变革,核能发电、清洁供暖、工业供热、同位素生产......核能民用的事业还在继续,科技造福人类的步履永远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