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运筹帷幄,举国上下凝聚起共同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这一年,我国核与辐射安全事业逆风前行,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贡献。
为记录这一年的难忘历程,回顾这一年的傲人成绩,近期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核与辐射安全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得到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经组委会讨论、网民投票和专家学者评审,最终选出了国内、国际十大新闻。摘要如下:
国 内 篇
1.走中国特色核安全之路——《瞭望》周刊专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
2020年3月,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印发了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体系第三层级355份监督执法程序。这进一步规范了现场监督检查执法的模式和尺度,推进核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取得新进展。
“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刘华表示,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性、协调、并进”核安全观,推进核与辐射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2.扎实做好“六稳” 全面落实“六保” 持续推进核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调研,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日前,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核设施安全监管司赵永明、刘璐、巢哲雄、韩文平四位副司长接受了《中国环境报》记者的专访,阐述如何在核安全领域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进核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生态环境部:我国核电安全水平国际领先
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核能利用将提速,核安全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一系列有关核安全的问题需要让公众知晓:我国核电安全水平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如何开展核安全工作?核安全“十三五”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和“十四五”规划制定思路如何?
《每日经济新闻》(2020年5月29日)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刘华。
4.海南浙江两核电项目获核准,有效总投资超700亿 国务院:将带动大量就业,要坚持安全第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20年9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研究成果汇报,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科学防治、促进绿色发展;核准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和浙江三澳核电一期工程。
会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核电项目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增强能源支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会议核准了有效总投资超过700亿元的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和浙江三澳核电一期工程。
12月31日,浙江三澳核电项目1号机组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5.辐照消毒灭菌技术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
医用口罩和防护服做到无菌需要多长时间?此前传统的环氧乙烷灭菌方式周期需要7至14天,这成为制约供给的“梗阻”。日前在国务院国资委举办的中国核工业“核你在一起”科普开放周活动中了解到,通过核辐照灭菌技术,只需不到1天时间,就能让口罩和防护服无菌“出炉”。
在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下属苏州中核华东辐照有限公司的运行车间里,不少医用产品正在进入辐照生产线,这些产品无需开箱,原封不动整箱直接上生产线,在钴-60的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一定剂量的照射下,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在抗击疫情期间,辐照技术为医用防护品提供了灭菌服务,截至目前(2020年9月24日),中国同辐完成一次性医用防护服辐照251万套、一次性医用口罩辐照249万个、一次性医用乳胶手套1.4亿副。
6.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完成研发
2020年9月28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宣布,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完成研发。“国和一号”是我国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代表着当今世界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是我国核电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的最新成果。
“国和一号”也称作CAP1400,是我国在吸引消化吸收国际先进三代核电技术的基础上,依托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重大专项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核电型号。“国和一号”历时12年科研,攻关建成了三代核电自主创新体系和产业链供应体系,填补了我国核电产业的多项技术和工艺空白,推动了我国核电行业和技术整体升级换代。
在十多年时间里,“国和一号”研制团队攻克了主管道锻造、主泵制造、数字化仪控系统研发等一系列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难题,形成了三代核电设计、建造、材料、焊接、无损检测等技术标准,实现了我国核电从技术到产业的跨越。
7.重磅!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首堆冷试一次成功
2020年10月19日17时42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座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首台反应堆冷态功能试验一次成功。这是示范工程全面进入调试阶段以来取得的首个重大节点胜利,标志着反应堆性能顺利通过首次全面考验,对示范工程商运投产和实现第四代核电技术引领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7月25日全面进入调试阶段,10月6日9时启动首堆冷试,共历时14天,主要验证反应堆一回路系统和设备及其辅助管道在高于设计压力下的强度及严密性。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以压缩空气和少量氦气作为试验介质,华能牵头开展了脆性转变温度、升降压速率、超压保护、温度控制、泄漏检查、容器位移检查、压力容器支承结构目视检查等方面的研究,完成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与攻关。
8.我国首个农产品原产地电子束辐照保鲜示范中心启动运行
2020年10月29日,我国首个农产品原产地电子束保鲜示范中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正式投运。作为中国广核集团科技产业扶贫重大项目,这将为百色周边200公里范围的农户提供农产品电子束保鲜服务,延长农产品保鲜期,实现错峰销售,使农户增收。
百色农产品电子束保鲜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由中广核下属中广核核技术应用有限公司联合广西百色一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乐业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出资打造。项目采用低温电子束保鲜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电子加速器产生的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物理效应,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实现杀虫、杀菌、抑制发芽等效果。作为一种无害化处理手段,该技术具有无辐照残留、处理速度快、处理范围广、处理效果好等优势,可最大限度保持农产品色、香、味等食用品质。经过近80年的世界性研究,电子束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及延长农产品保鲜期的加工方法。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批准了300多种农产品应用电子束保鲜技术。
9.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
2020年11月27日00时41分,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经现场确认,该机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机组状态良好,为后续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并创造了全球第三代核电首堆建设的最佳业绩。这标志着中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这对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龙一号的信心。
10.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
2020年12月4日14时02分,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为核聚变堆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是我国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是实现我国核聚变能开发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装置,也是我国消化吸收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国 际 篇
1.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的核辐射量大幅下降
2020年3月10日,据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日本原子能管制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显示,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80公里地表附近的核辐射量与2011年相比,平均下降了约78%。
据报道,原子能管制委员会从2011年10月起,一直在定期派遣直升机飞往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80公里区域的上空开展调查,以距地表1米左右的高度测量每小时的核辐射量。最近一次调查是2019年9月进行的,与基本上在同等条件下开展调查的2011年10月相比,测量区域整体的核辐射量平均值下降了约78%。
极速体育app_极速体育直播-平台*官网:下降原因,原子能管制委员会分析指出,放射性物质的核辐射量具有随时间推移而逐步下降的特点,另外,清除放射性物质作业以及降雨的冲刷也转移了部分放射性物质。
2.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重大工程安装在法国启动
2020年7月28日,法国马诺斯克,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在位于法国南部圣保罗-莱迪朗斯镇的该组织总部正式启动。本次启动的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托卡马克装置安装工程。通过核聚变,核能可成为未来的希望,为人类提供“无污染、无碳、安全、实际上不产生废料的能源”。ITER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它旨在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核聚变过程,探索受控核聚变技术商业化可行性。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和俄罗斯共同资助了这一项目。
3.阿拉伯国家首座核电站与电网系统成功连接
据阿联酋国家通讯社2020年8月19日报道,阿联酋当天宣布,该国的首座核电站——巴拉卡核电站,已经与阿联酋国家电网系统成功连接,这也是阿拉伯国家首次通过核电站获取清洁的电能。
阿联酋原子能机构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易卜拉欣·哈马迪表示,核电站的一号机组与阿联酋电网的成功连接,标志着阿联酋可以全天候为本国提供清洁的电力能源。
8月1日,阿联酋宣布巴拉卡核电站正式启动,并将在今年的晚些时候投入商业运营,这是阿拉伯世界首座核电站。巴拉卡核电站位于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以西的海岸边,总投资约224亿美元,由阿联酋和韩国电力公司牵头的财团建设。这座核电站拥有4个反应堆,全面投入运营后,每年将产生5600兆瓦的电能,能满足阿联酋约25%的电力需求。
4.美国首个放射性盐废物处理设施获准运行
美国能源部已授权萨凡纳河场址的盐废物处理设施开始热作业(放射性作业)。该设施是美国首个获批运行的盐废物处理设施,将处理目前贮存在南卡罗来纳州地下容器中1.17亿升的放射性盐废物。
能源部环境管理办公室表示,能源部的批准时间比预期完成日期2021年1月提前了5个月,这标志着该项目已完成,并从项目阶段过渡到运行阶段。该设施由帕森斯公司设计和建造,并将负责初期的运行工作。预计在热调试完成后,它将于2020年底开始正常运行。
5.日本两台核电机组将于2021年初重启
2020年8月24日,日本关西电力公司(Kansai Electric Power Co.)称已向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NRA)提交美滨(Mihama)核电厂3号机组和高浜(Takahama)核电厂1号机组运行前检查申请,并计划在2021年2月和4月实现两机组重启。
6.切尔诺贝利乏燃料贮存设施获准试运行
乌克兰国家核监管监察局已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放了开始调试乏燃料中间贮存设施的许可证,该设施投入使用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乏燃料干法贮存设施。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美国霍尔台克国际公司在9月8日分别发表的声明中宣布了这个里程碑事件。霍尔台克国际公司已于2019年12月将乏燃料中间贮存设施移交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7.法国启动反应堆“数字克隆”项目
2020年9月14日,法国启动数字反应堆建设项目(PSPC)。该项目合作伙伴包括法国电力集团(EDF)、法马通公司(Framatome)、法国替代能源和原子能委员会(CEA)及6家来自法国学术界和核工业机构。项目拟耗时4年,旨在实现法国所有核电机组的“数字克隆”。克隆机组将用于未来操纵员的模拟培训和工程研究。
预计将有100多名专家参与该项目,数字克隆后的数据最终将在EDF巴黎萨克雷实验室的研发中心集成。
8.美国研发出钍和“高丰度低浓铀”混合的新型核燃料
美国能源部爱达荷国家实验室、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核工程与科学中心、清洁堆芯钍基核能公司三方合作研发了一种名为“为丰富生活的先进核能”的新型核燃料。这种新型核燃料是金属钍和“高丰度低浓铀”(铀-235丰度在5%至20%范围内)的混合物,将在美国生产,计划出口至印度等新兴核电市场,最快可以在2024年投入商业使用。
9.法国电力集团将在明年推出2.0版EPR反应堆技术
2020年10月15日,法国电力集团(EDF)表示,该公司计划在2021年中之前推出一款造价更低的新型EPR反应堆技术——EPR 2技术。EDF表示,得益于前期研究工作的减少,EPR 2设计成本将大大降低。该设计将充分吸收EPR反应堆设计、建设、调试的反馈经验以及当前在运机组的运行经验。
10.日本开始接收从英国运回的乏燃料后处理废物
据日本NHK新闻报道,日本原燃计划在2021年4月开始重新接收从英国运回的乏燃料后处理产生的高放废物。福岛地震后,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NRA)发布了对核燃料循环设施的新安全监管标准。2020年8月,位于青森县六所村的高放废物临时贮存设施通过了NRA的安全审查。从英国运回的高放废物将在该设施中进行贮存。按照原燃的计划,这将是该设施时隔五年后第一次接收废物。日本原燃称,目前在英国仍有380个高放废物玻璃固化罐。